更多服务
听故事:莘庄是个什么“庄”?
日期:2021-10-17 浏览
岁月如沙,岁月如水,总有一些东西会沉淀下来

同许多稍有历史的城镇一样,从江南水乡成长起来的莘庄当然存在着令当地人自信和骄傲的一面,且不说“人杰地灵”之类的套话,就岁月留下的故事,便可让我们阅读出这个地方的厚度,也感受到它的温度。



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一年,莘庄便作为上海县县府所在地达32年之久,县城的地位举足轻重。1992年“撤二建一”后,莘庄依然是新闵行区机关所在地,这一晃也近30年了。60年,一个甲子,莘庄作为闵行中心城区的地位牢不可破。事实上它的发展的确令人瞩目,尤其是这些年来,从未停歇前进的脚步,牢牢把握着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两大落脚点,在商业商务、文化服务、总部经济、生态宜居方面找寻莘庄特色,打造莘庄样板,一改昔日县城之旧模样。



但这仅仅是莘庄的60年。如果要追溯莘庄的历史,或者说,它形成集镇的过往,从最初的江南水乡,到百年前的铁路兴运,再到上海西南门户的枢纽,那也是风雨500年了。

我们常常戏言:于闵行,总有两个字常常被人误读,一个就是闵行的“行”(hang),不是本地人,往往把它读为xing,行走的行;而莘庄的“莘”也是如此,人们习惯性会把它读成莘莘学子的“莘”(shen),其实作为地名,它的正确读音应该是xin。

而莘庄的“庄”,总是让人感到有种乡土气息扑面而来。其实,庄的解释有很多种,比如姓氏,最出名的莫如庄子;比如商店之类的钱庄、茶庄等等。但人们最不陌生的大概要数村庄吧。其实莘庄最早在形成集镇之前的确只不过是个村庄而已。哪怕在20世纪60年代它成为上海县县府所在地,被称为县城后,周边也是被一片广袤的农田包围着。当时城镇区域面积也不够大,总显得局促,这从县城那狭窄的道路上就可以看得出。但许多江南古镇不都是这样的吗? 莘庄成为集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年前的明嘉靖、万历年间,它因市业兴旺而渐成集镇,因集镇跨莘溪而得名,故又名莘溪。崇祯年间整个集镇有居民数千人,在那时候来讲还是挺热闹的。有溪水,有古桥,还有老街,所谓“尽显江南水乡风貌”,莫过如此。清末民初,商贸渐旺,后因沪杭铁路开通,设莘庄站,自20世纪30年代起商市得以日渐发展,尤其是花(棉)市繁荣。到20世纪50年代初,莘溪东西向横贯全镇,狭窄的东西市街沿北岸而建,绵延千余米。南北街则长约250米,与东西街相交于平桥北堍(在原海星商场处)。街上多弄堂小巷,街面住房多属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,莘溪北岸东、西街上尤多五六进深宅大院,这自然是莘庄的大户人家,有杨家、王家等等。而南、北街多为平房,还有中西合璧的民国风格建筑。

那时因为水网交织,故而莘庄多桥。跨莘溪和其他市河,计约13座,像莘龙、会龙、张家花园桥等等。东西街东起典当街,西至杨家弄,沿街店铺、作坊比家挨户。



如今,莘庄成为闵行的门面,或者说一张名片。说莘庄的发展是闵行发展的一个缩影并不为过。莘庄真正的变化,应该是靠了两个时间点:一是原闵行区和上海县“撤二建一”后,莘庄成为新的区委、区府所在地;二是1997年7月1日,地铁1号线南延伸段全线贯通运营,莘庄通上了地铁,沪闵路南北两翼联动,这对闵行区,尤其是莘庄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从此,莘庄镇城区建设驶上了快车道。1999年莘城中央公园建了起来,随后周边商品住房及写字楼拔地而起。2007年位于地铁莘庄站南广场的商业综合体—一仲盛世界商城开门营业,改变了闵行境内只有一家大型商场的南方商城的历史。2011年底,沪闵路莘松路路口的凯德龙之梦闵行广场也建了起来。莘庄有了这些大型商业综合体入驻,城市气息愈加浓厚。2012年以来,又在淀浦河北侧秀文路附近如火如荼建设莘庄商务区,让莘庄不再仅仅是一座上海中心城区的“卧城”,而是充满梦想和未来的活力之城。“美丽莘庄”名副其实。


莘庄在挑战中成长、发展。根据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,莘庄未来将升级为城市副中心,这个目标要在2035年实现。未来可期,自然是令人激动的。人们有理由相信,这里一定会成为长三角新兴的商务繁荣之区,也是宜居乐活的置业优选之地。

莘庄不再是田野密布的“庄”,而是繁花似锦的“城”。















闵行人才网